在逐一释传六十四卦后的《上下经总论》中,叶适开宗明义,不嫌其细烦,抄录《象》为君子所设诸德五十四条,进而申明其精神。
但是,康德的道德理性观并非没有缺陷,席勒、叔本华和舍勒等都批评康德将道德理性法则与质料截然分开,使得道德原则丧失了实践功能与现实基础。牟宗三对于一心开二门的佛学架构给予了高度期许,因为就哲学发展的究极领域而言,这个架构有其独特的意义。
牟宗三认为,他通过心即理实现了主客观法则的统一,所以性即是道,性外无道。内外向度的问题意识则不同,它是儒家思想内向化转变的产物。[25][26][27][28][29]牟宗三:《中国哲学十九讲》,第155页。20世纪下半叶以来,牟宗三等现代新儒家提出了儒家内在超越说。如《诗经·大雅·大明》云:明明在下,赫赫在上,天难忱斯,不易维王……天监在下,有命既集,文王初载,天作之合。
由此可知,牟宗三认为德国理想主义在基本义理与方向上与儒家的成德之教并无二致[36]。但在牟宗三关于内在超越的论述中,上下问题被归约为内外问题,上下问题实际被内外问题消解了。大一统不是强调所统辖疆域的辽阔,而是指国家政治、经济制度与思想文化上的集中。
在绝大部分的岁月中,中华民族内部的各个族群都和平和睦、友好相处。这是告诫为国者要去除一己之偏爱,好恶一同于天下。到底是夷狄还是华夏,关键在于是否有礼义,是否遵行礼仪道德。周初分封诸侯,有姬姓国家,也有异姓国家。
天下有道,则庶人不议。不言而喻,人越能互补互通,互帮互助,交流融合,就更能产生大的力量,以共生共赢,共同发展。
在春秋战国诸子中,大一统观念是一个共识,例如儒家与法家、墨家主张有异,但都强调政令统一、步调一致。墨子有尚同主张,希望天下之百姓,皆上同于天子。家是讲爱与敬的地方,家是年轻人学习爱与敬的地方。在世界众多的文明中,中华文明光辉灿烂,独树一帜,决定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值得认真总结、大力弘扬。
意思是大孝之人应该给父母带来荣耀,使父母受世人敬仰。在总结继承夏、商文化的基础上,周公制订周礼,奠定了中华礼乐文明的基础。徐彦疏:王者受命,制正月以统天下,令万物无不一一皆奉之以为始,故言大一统也。异姓诸侯有的是功臣,有的是周朝建立前的方国被纳入到了周的统治体系,这些异姓诸侯之间往往彼此联姻,通过各种方式建立联系。
它以一以贯之的思维模式落地,全然思索古与今、我与世界,这样的思维格局非常宏大。儒家主张王道,反对霸道,这样的思想强调以德为政,自正而正人、自安而安人、自尊而尊人,各民族和谐相处,共存共生,让人心悦而诚服。
大一统就是尊王,就是尊王道、抑霸道,就是天下诸侯皆统系于王。凝聚力来自内心的统,这个统就是正统,就是崇尚一统。
在遥远的五帝时代,中国人就已经提出了明确的协和万邦观念,《尚书·尧典》说:曰若稽古,帝尧曰放勋,钦、明、文、思、安安,允恭克让,光被四表,格于上下。要做到这一点,个人的作为必须得到世人的认可,这就规定了治家的方向性,就是要与社会价值观保持一致。尊王攘夷,崇尚一统,这是孔子和早期儒家的政治理想,也是民族共同体所必须的思想前提。要使天下无讼,必须见其过而内自讼。大一统的表述最早见于《公羊传》隐公元年,其中解释《春秋》所言王正月说:何言乎王正月?大一统也。《大学》说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家齐而后国治,这就是身修、家齐与国治的内在关联。
曾子说:大孝尊亲,其次弗辱,其下能养。自己的所作所为得到社会认可,才能给家族带来荣耀,才是一个人的大孝。
……天下有道,则政不在大夫。家与国的关系,说到底就是小我与大我的关系。
在各民族长期的交流交往和融合发展中,逐渐形成了共同的文化心理。韩非子反对一栖两雄一家两贵。
抓不住根本,就是舍本逐末。中国有天下一家四海之内皆兄弟之类的观念,中国文化重视家庭,从而以家为本位,主张由孝悌出发培养爱和敬。其中的大是重视、尊重。养父母,这是人的基本孝道。
这样的思维用于处理各民族之间的关系,就是友好相处,互帮互助。孔子说吾道一以贯之,曾子解释说:夫子之道,忠恕而已也。
中华文化的特质在于思考人性与人的价值,思考人与人之间如何更好地相处。他主张君仁臣义,君民同乐,他认为,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这不是因为桓文所行不是王道而是霸道吗?《吕氏春秋》说:王者执一,而为万物正。
周公庙第一道牌坊东西相对,上分别书制礼作乐经天纬地,这正是周公最大的历史功绩。孔子称这样的社会状态是大同,大同则意味着求同存异,意味着互谅互让、互帮互助、相互尊重。
韩愈总结孔子的《春秋》笔法,明确指出这一点,他在所作《原道》中说:孔子之作《春秋》也,诸侯用夷礼则夷之,夷而进于中国则中国之。孔子极重亲亲之爱、尊长之敬,说立爱自亲始立敬自长始。五十六个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与这种懂爱知敬的中华民族共同的文化心理有内在的联系。实际上,中华民族形成的历史,就是一部相互协作、共同聚合的历史,是互助互惠、合作共赢的历史,可以说中华民族就是在思考礼的过程中一步步走来的。
《左传·哀公七年》记载,大禹当年举行涂山之会时执玉帛者万国,众多邦国都认同大禹的统治,这应该就是协和万邦的意思了。需要清楚的是,这里所谓大一统与大统一有一定的区别。
这样的思想不拘泥,不狭隘,不自私,绝不唯我独尊,不以我为中心,以我为优先。一个成功的人应是大孝之人。
孔子儒家讲为政以德,讲其身正不令而行,乃是强调为政者要以自身的正引导他人的正。佛教中国化的过程,是外来文化与华夏文化有机融通的典范,从魏晋时期的三教之争,到隋代王通等的三教可一,再到后来佛徒主张力扶姬孔,佛教成为中国文化的组成部分。